【衛教專欄】兒童肥胖二三事 陳瑜亮醫師
全球過重或肥胖嬰幼兒(0至5歲)人口,從1990年的3,200 萬人增加到2016 年的4,100萬人。到2025年將增加到7000萬人,速度驚人。兒童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慢性病的風險,更影響骨骼肌肉、發育成長、學習社交的功能。
如何算兒童肥胖?
以BMI為指標,10歲男童為例,BMI大於20(女19.7)即過重,22.7(女22)算肥胖。BMI就是體重(公斤)除以身高(公尺)的平方。
範例:50公斤,150公分的男童,BMI=50/(1.5)2=22.2,就算過重。
肥胖兒童將面臨以下問題:血脂異常、血糖異常、高血壓、代謝性疾病、非酒精性脂肪肝、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、多囊性卵巢症候群、肌肉骨骼異常、心理情緒異常。
兒童肥胖問題,請檢視我們家裡的飲食,是否過多澱粉類食物、油炸類、食品添加劑、含糖飲料,大人的體重是否也是過重?是否因為工作忙碌疏於對兒童的照顧,帶小孩出去跑跳?
中醫如何看待小兒肥胖?
小兒生理特點為“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”,《育嬰家秘》說到,小兒“脾常不足” 小兒長期嗜冰飲冷又喜食高熱量的點心餅乾,就易損傷脾胃消化吸收及運化水穀的功能,進而形成脾虛、痰濕等體質,也就是累積過多脂肪組織。痰濕病理產物會阻礙氣血的運行,影響兒童發育。腦部血循差與病理產物累積,影響小孩學習記憶力與反應力。肌肉骨骼發育不好影響體態,影響自信。痰濕化熱造成小兒濕熱體質,是過敏性鼻炎、異位性皮膚炎、痘痘、性早熟等疾病的原因。
中醫臨床處方會使用溫膽湯、參苓白朮散,祛痰、健脾胃燥濕的方法來治療。耳穴治療採用貼壓渴點、饑點、皮質下、神門、脾、胃等。小兒捏脊也是長期調理兒童腸胃內分泌很好的方法。
預防勝於治療,小朋友的健康還是要從平常的生活作息注意起,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有規律的運動,攝取新鮮的食物,均衡營養,遠離冰飲跟食品添加物。為了兒童發育與未來預防慢性病的機會,從現在就要好好為健康打底,控制體重。讓我們一起為國家未來的棟樑努力。
參考資料: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