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衛教專欄】認識脂漏性皮膚炎 魏庭妤醫師
脂漏性皮膚炎是常見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病,屬於濕疹的一種,通常表現為頭皮、臉部、胸背等富含皮脂腺區域的紅疹、鱗屑和搔癢,易發作於天氣熱或換季時。中醫認為脂漏性皮膚炎的發生,與體內的濕熱、氣滯、風熱有關,需針對個人情況給予治療。
症狀
1.濕熱:
若腸胃功能不佳,體內代謝廢物無法排出,濕熱累積在體內,出現皮膚油、四肢水腫、舌苔厚、大便不暢等症狀,患處會有流膿和結痂的情形。
2.氣滯:
若壓力大、情緒壓抑,會影響中醫「肝」的功能,進而導致失眠、月經失調、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,並使脂漏性皮膚炎容易反覆發作。
3.風熱:
風邪造成身體津液的消耗,出現膚乾、口乾、便祕等症狀,患處的脫屑、乾裂及搔癢感會較明顯。
預防
1.注意飲食:
避免辛辣、油膩、刺激性食物,多食用蔬菜水果,保持大便通暢,以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。平常可以多吃比較清涼除濕的食物,如綠豆湯、薏苡仁湯、四神湯等。
2.調整生活習慣:
保持情緒穩定,減少壓力,充足睡眠,避免長時間暴露在潮濕環境中,保持皮膚清潔保濕,有助於減少脂漏性皮膚炎反覆發作。
總結
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治療方案應因人而異,中醫治療脂漏性皮膚炎強調全身整體的平衡,通過清熱解毒、疏肝解鬱、祛濕化痰等療法,調節體內的陰陽平衡,達到治療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