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衛教專欄】跟女性的好朋友好好相處(1)-- 認識月經
月經是女性特有的生理變化,從青春期開始一路相伴約35年、每個月會來訪的「好朋友」。而這位好朋友會經由來訪時的身體反應(經痛、反胃、頭痛、經血量的多寡等症狀)告訴女性自身身體的好壞及體質的變化。因此,身為女性有必要與這位好朋友好好認識、相處,並了解她帶給我們的訊息。
一般人認為的「月經」多是指月經出血的這一段時間,但這其實只是月經週期的一部分而已,因為每次的月經週期實際上包括整段內分泌對卵巢、子宮的命令,以及卵巢、子宮的週期性變化。在醫學上可分為:
月經期:
陰道開始出血,也是整個月經週期的開始,約3-7日結束經血的排出。
濾泡期:
從月經開始的第一天至排卵前的這段期間。由於腦下垂體中FSH的刺激,卵巢內的卵泡漸漸成長,同時卵巢分泌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增生,最後其中的一個卵泡成熟而排出,而其他沒有成熟的卵泡則萎縮。
排卵期:
排卵(卵泡排出)只佔月經週期中的一個時間點。而排卵期指的是推測月經週期中某段期間卵子可能排出來的時間,並非這段期間都在排卵。
黃體期:
黃體期是排卵之後至下次月經來的這段時間,約12-14日。因為排卵後,卵巢受到腦下垂體中LH的刺激而分泌黃體素,使子宮內膜更加肥厚,以利受精卵著床。若沒有受精卵著床,黃體則開始萎縮、子宮內膜崩解剝落,形成月經,之後又重新開始下次的月經週期。
此外,隨著月經週期,內分泌也會跟著變化,進而影響身體基礎體溫的變化、情緒的起伏、胃腸的消化蠕動、肌膚的新陳代謝等。倘若月經週期不規律、不定期出血、經期前後心情變化大、經期皮膚冒痘過敏、經期反胃、頭痛、水腫、失眠、經痛、陰道反覆感染等都是有相關性的警訊。
中醫認為月經的產生,是臟腑、氣血、經絡作用於胞宮(子宮、卵巢)的生理現象。《黃帝內經.素問》指出「女子七歲,腎氣盛,……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」因此,胞宮雖然是月經產生的主要器官,但必須在腎氣充旺、天癸生發、衝任通盛的條件下,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。此外,月經週期的調節,又與心肝脾三臟、督帶二脈及全身的氣血活動有所關聯。
基於中醫學理論及臨床經驗,中醫在治療月經相關的身體問題非常有優勢,藉由調理臟腑、理氣養血、順暢經脈就可以治癒女性的諸多婦科問題。未來將會依序為大家介紹與月經相關的婦科病症,及其中醫治療的方向、與保養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