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衛教專欄】跟女性的好朋友好好相處(2)--戰勝「經痛」
對於女性來說,每次月經來的感覺只有自己最知道,在這段期間可能會出現反胃、頭痛、腰痠、腹瀉、下腹疼痛等身體不適的症狀,身為女性或多或少經歷過程度不同的經期不適。此篇想為大家介紹及說明這些經期不適的原因,中醫如何治療,及生活上的保建方法。
當月經來潮時,子宮內膜剝落、形成經血,身體交代子宮的任務便是將經血排出,於是分泌前列腺素刺激子宮的平滑肌收縮,幫忙子宮內的經血順利排出,同時黏膜內層的結構交疊的肌肉又有止血帶的作用、對子宮內血管拉緊,以達到壓迫止血的效果。這樣的子宮肌肉收縮過程,會引起下腹部悶脹感,甚則痙攣、類似抽筋的刺痛、劇烈絞痛。前列腺素同時也刺激身體其他含有平滑肌的器官,包括消化系統、及心血管系統。在消化系統方面,引起胃腸蠕動變快,造成噁心反胃、或是腹瀉。在心血管系統方面,引起末梢血管收縮,造成頭暈、頭痛、手足冰冷等症狀。
現代醫學將經痛分為原發性經痛及續發性經痛,原發性經痛是單純地疼痛不適、沒有病理上的異常,因此西醫治療上多以止痛藥來緩解不適,或建議服用避孕藥來預防經痛;而續發性經痛則是發現有子宮內膜異位、子宮肌瘤、骨盆腔發炎沾黏、卵巢囊腫等異常的病理變化,因病因多種,需針對不同病因選擇相對應的治療才能有效緩解。
中醫理論以氣血活動作為辨證思考及治療方向,經由詢問患者經痛發生的時間、性質、部位、程度,及經血量、血色、經血質地,並收集舌診、脈診等來了解患者體內的氣血活動狀況,進而辨別體質的寒、熱、虛、實。從中醫臨床上,證型可分氣血兩虛、氣滯血瘀、寒濕凝滯,或是上述證型交錯、虛實夾雜。因此治療上也會選擇不同程度的補氣養血、祛風溫陽、理氣行氣、活血破血、清熱消炎等藥材,按每位女性的體質、證型來配伍各別藥材的比例,達到改善且治癒經痛。
月經佔一個月僅某段時間,女性常以為不是什麼病而忍耐,或認為原有的體質只能服止痛藥、無法根治改變。事實上,痛經是身體健康的預警訊號,只要找到病因加以治療是可以治癒的。
除了治療,在此也提供改善經痛體質的生活方式:
1.適當休息、飲食均衡以保持氣血充足;
2.避免長時間久站久坐、減少壓力及情緒波動而影響氣血的運行;
3.泡澡、適量運動來促進全身氣血循環;
4.適時保暖、避免受風寒;減少過量咖啡因的刺激;
5.經期氣血運行相對虛弱,少吃寒涼、生冷食物,並注意體溫調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