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衛教專欄】跟女性的好朋友好好相處(3)-談中醫調經
在門診時常聽到「醫生,我的月經每個月都提早來,是不是不正常?」「醫生,我的月經量變少,是不是快更年期了?」「醫生,我的月經有血塊是正常的嗎?」…等類似這些月經相關的問題,相信很多女性心裡也存有同樣的疑問。因此,這次想為大家說明「月經間隔天數」、「經血量的多寡」、「經血顏色及血塊」所代表身體的訊息,及中醫調經的概念。
先前在《認識月經》的文章中提到:每次的月經週期實際上包括:內分泌對卵巢、子宮的命令,以及卵巢、子宮的週期性變化;也就是說整段月經週期包含:月經經行期3-7天,也包含經間期的濾泡期、排卵及黃體期的天數。一般女性月經週期間隔約21-35天,常見的月經週期間隔為28-30天,其中正常的黃體期固定天數約12-14天。因此,若提早排卵或黃體功能不足,會縮短月經週期;若延遲排卵或懷孕,月經則會延遲。另外,月經間隔少於21天,則可能為非排卵性出血,常見於初經來潮的青春期、經期紊亂的育齡期、或更年期前期。
而未懷孕女性的子宮大小:長約5-7公分、寬約4-5公分、厚約3-4公分、容量約5毫升,大小約一顆檸檬而已,因此經血量也有限。研究上,每一次的月經經血約30-120克不等,其中經血包括子宮內膜組織及流經子宮的血液,因此子宮內膜的厚薄、子宮內膜異位及子宮灌流的血量,都會影響經血量的多寡。而月經來潮時,內膜崩落、離開血管的血液開始氧化、血色變深、漸漸凝固,不過血管內及子宮腔含有抗凝血酶,可避免經血凝固。若經血量過多,相形之下抗凝血酶不足,較容易形成血塊;或者長時間坐臥不動,影響血液流動,也會進而影響經血的血量,且易形成血塊。臨床上,經血量過多相較於經血量少的情況,更需要多加留意及追蹤,經血量過多患有子宮內膜異位、子宮肌瘤或子宮內膜病變的可能性大大提高。
診斷方面,在診間遇到上述患者的疑問,醫師會收集患者過往月經日期、經血量的多寡、基礎體溫的變化、參考西醫婦科檢測數值等,來判斷月經間隔是否過短、月經週期是否規律,也能從中推斷排卵的時機及卵巢功能的好壞、子宮血液灌流狀況,進而向患者說明:是否卵巢功能不佳、是否有子宮內膜異位的可能、是否接近更年期等狀態。
治療方面,中醫調理月經週期首先評估每位女性體質及月經狀況,再依據月經週期的月經期、濾泡期、排卵期及黃體期等不同階段,選用不同的藥物,以調整臟腑氣血陰陽平衡。以下說明中醫調經的概念:
1.月經期:
黃體萎縮、子宮內膜崩落,基礎體溫下降,此時中醫認為行經期是「由陽轉陰」的階段,因勢利導,以理氣活血的藥物,排除經血為主。
2.濾泡期:
月經結束後,此時精血耗傷、血海空虛,中醫認為是「陰血生發」的時期,以滋補腎陰、補益氣血的藥物幫助卵濾泡發育、子宮內膜增生。
3.排卵期:
此時卵泡趨於成熟,在中醫屬於「重陰轉陽」的過渡階段,以滋陰助陽、理氣活血的藥物,幫助順利排卵。
4.黃體期:
排卵後卵泡形成黃體,黃體素使基礎體溫升高,此時中醫認為是「陽氣旺盛」的階段,以補腎陽益精血的藥物,幫助子宮內膜增生。
透過上述月經週期及體質調理,可以改善卵巢功能、幫助月經週期規律、月經經行順暢,進而達到養生及助孕的目的。